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未來學校實驗室主任 王素
記者:在人機共存的時代,教育的培養目標和教學方式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
王 素:我們今天培養的人,如果他(她)今年上小學,到2030年就剛好完成基礎教育。到2030年社會將會發生非常深刻的變化,這是現今我國基礎教育必須要思考的問題。
我們在思考這個問題的同時應該意識到,技術的變革對于我們人類社會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其實這個變化涵蓋了前面幾次的小變革,它是一個量變。教育是從普及到擴展,再到高等教育大眾化。但是教育培養人的目標一直沒有發生深刻的變革,直到第四次工業革命之后,這個時候我們在思考教育的時候會發現,其實不僅僅是教育的擴張,更重要的是我們培養人的目標變了。目標的變化是由未來社會給我們現今社會帶來的挑戰而決定的。
回顧歷史,我們會發現一百年前國外的課堂與我們中國的課堂沒有區別,因為百年前的中國課堂大多是由外國人所建。在后續的發展過程中,我們的課堂跟國外才慢慢產生了一定的差距。
但是到了今天,我們會發現國內外的課堂又沒有什么區別了。中國在硬件設施上跟國外的確沒有太大的區別,甚至我們的課堂設施更優質。國外以智慧教育、智慧課堂居多,中國很多學校也實現了,只是尚未普及而已。智慧教室概念在國內有多種觀點,從不同角度闡述智慧教室。其共同的趨勢是關注利用新興技術創建教與學的環境,促進資源個性化呈現、教學交互多元化,實現學習者的學習和相關技能的提高。
記者:教育領域的變革比較緩慢,盡管現在的課堂發生了一些變化,但是并沒有形成革命性的改變。您認為在推動課堂改革過程中,最核心的內容是什么?
王素:教育部陳寶生部長去年9月談到課堂革命,提出心靈的革命、觀念的革命、技術的革命和行動的革命。在這幾種革命當中,我認為最核心的還是觀念的革命。如果沒有觀念的變革,其他方面是遠遠無法涉及的。這種觀念的變革,至少有四個方面是需要重新認識和改變的。
一是我們要重新理解教育。在人類起初之時,那個時候的教育還是關注人的。比如在孔子和蘇格拉底的時代,他們會把人培養成“君子”和“賢人”。工業化時代之后,我們更加注重教育的工具性,教育變得更加專業化、標準化,我們在學校教育當中更注重傳授給學生知識和技能。到了今天,我們又重新回歸到以人為本,把人放在教育最重要的位置。我們更加重視21世紀技能的培養、關鍵能力的培養和核心素養的培養。人不僅僅是作為知識的載體和容器,更是要被視為鮮活的人,這是當今教育,特別是實體學校最核心的競爭力。
二是要重新認識學習。學習是什么?什么樣的學習方式最有效?這是我們今天要思考的問題。學習活動的實施需要一定的心理結構要素、知識的呈現方式、選擇人的注意、元認知、內隱認知、非智力因素和學習策略等。這其中有一些理論支撐,如腦科學、認知科學、學習科學、心理學、教育技術等,還有學習進階理論,它比較關注學生認知發展和生活經驗。所以要根據這些要素來確定學生究竟選用怎樣的學習路徑來學習。同時,它特別強調標準課程和評價一體化,我們通過對于學生的評定來促進他的學習。另外有一個理論特別有意思,刻意訓練理論。它最核心的觀點是沒有學習動機就沒有學習效果,我們不僅僅要關注技術改變學習效率,更要關注學生到底有沒有學習動機,這對學習效率的提升是非常顯著的。
三是我們要重新定義課堂。我們發現今天的學習,不僅僅發生在課堂內,任何可以實現高質量學習的地方都是學校,真實的世界是最好的課堂。當我們以知識為核心價值進行學校教育時,標準化、系統化的傳授是最有效的,普通教室就是最好的學習場所。如今我們的教育目標變了,不再是過去的以知識為核心的教育價值取向,而是以人的成長為核心的教育價值取向。人的成長是一個社會性的成長,是在真實的環境、真實的關系、真實的任務當中來完成人的成長。
在這樣的環境下,僅僅在課堂內難以完成教育目標,在普通的教室之內我們更難以完成這個任務。當學習形式發生改變,課堂形式一定會隨之發生根本性的變化。課程體系決定了課堂的分布,一些實踐性、體驗性的課程,便是在戶外完成,未來的學校一定在學校內部就有更真實的世界。學習過程具有流動性,學習群體具有社區性,學習方式具有多樣性。因此,我們有很多實踐性、社會性、體驗性的學習,而這些學習在傳統的方方正正的教室里肯定是不適合的。教室的布局方式一定會隨之發生改變,正式學習和非正式學習也會有機地結合。
四是我們要重新構建學習路徑。重構學習路徑是課堂革命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在討論重構學習路徑的同時,我們要考慮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的環節是從分析設計、開發實施到評估,是一個循環。今天課堂最核心的是個性化學習,而面向個性化學習的教學設計要考慮到環境、考慮學生的參與,以及如何滿足學生的需求等。評價在這個過程當中會變得非常重要。精準診斷、精心設計、定制個性化方案,這都是我們重構學習路徑的必要環節。
課堂變革是以數據為驅動的,但是課堂變革的核心是人的觀念。所以,我們在考慮技術的時候,要花更多的時間來關注人。
記者:您所在的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成立了未來學校實驗室,這個實驗室主要做哪些方面的研究?請您為我們簡單勾勒未來學校將是什么樣子的?
王素: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未來學校實驗室以科學研究為基礎,以培養創新人才為根本,利用信息化手段促進學校教育的結構性變革,推動空間、課程與技術的融合創新,為學校的整體創新提供理論引領和實踐指導。這也是我們提出的未來學校的創新計劃。
未來學校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學習空間、學習方式、課程體系、教育技術和組織管理的協同創新。隨著實踐的不斷深入,未來學校顯現出一系列新的特征。
首先,學校建筑與學習空間的設計,與學校培養人的目標與方式直接相關。我認為未來學習空間應該具有以下特征:符合面向未來的教育理念、以學生為中心、促進學生成長、適應多樣化學習、綠色和智慧。
其次,學習方式變革是未來學校的關鍵。未來的學習方式將會變成一個充滿人文關懷、體現個性差異、滿足不同需求的教學結構。它打破固定的課時安排,跨越學科與學科之間的界限,圍繞學生的真實生活重建課程體系,形成個性化的學習支持體系,為每一位學生提供私人訂制的教育,這將成為未來學校變革的主導趨勢。未來學習方式有以下特征:基于項目的主動學習、面向真實的深度學習、基于證據的智慧學習和突破校園的無邊界學習。
再次,未來學校的課程應具備三大特征,即契合、融合和聯合。未來學校的課程要契合學生個體認知、性格、情緒等特點,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要;未來學校的課程要契合區情和校情,彰顯地方文化特色和學校價值主張;未來學校的課程要契合未來社會對人才培養的需要,培養未來社會各行各業所需要的人才;未來學校的課程要實現與信息技術的深度高質量融合;未來學校的課程要實現學科之間的融合,使知識由分裂、封閉、單一,走向整合、開放、多元;未來學校的課程要實現校內校外課程資源的聯合;未來學校的課程要實現知識與生活、知識與社會實踐的聯合。
最后,未來學校組織特征——未來學校是學校組織管理虛擬化、網絡化、智能化和扁平化的校園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