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必達建設更好的學校 作者:必達建設更好的學校
在教育的世界里,幾乎每一天都在發生著創新。近幾年,我們見證了STEAM教育在世界各地逐漸流行起來,還有類似項目式學習、游戲化學習等教育理念也逐漸變得家喻戶曉。
伴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愈發認同這樣一個觀點,教育不必標準化,唯有創新才能改變教育,繼而改變世界。為此,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投身于探索教育改革,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孩子,打破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嘗試各種創新。世界各地也因此涌現出了一所所創新學校,例如High Tech High、KIPP學校、Quest to Learn、Think Global School等等,這些創新型學校的出現,讓我們看到了未來教育的更多可能。
又一所“未來學?!?/p>
當一所學校沒有班級,沒有教室,甚至沒有課程,你能想象它的模樣嗎?位于荷蘭魯爾蒙德的Agora school(簡稱Agora)正是這樣一所學校。Agora獲得了“2020年未來教育獎”的“年度最佳學校獎”。
這所“三無”學校,讓谷歌設計師Jonathan Rochelle在對其拜訪之后,驚呼它為“這里簡直就是孩子的Google公司!”
Agora,成立于2014年,是一所面向12~18歲學生的公立學校,學校不會有生源選擇,所有學生都有機會進入這所學校。12~18歲的孩子混齡學習,每個孩子都有自己不同的學習計劃,是極致的“因材施教”。
“Agora”,源自希臘語,是“集市”的意思,后泛指古希臘以及古羅馬城市中經濟、社交、文化的中心。彼時,Agora通常地處城市中心,為露天廣場。蘇格拉底、柏拉圖等先哲的智慧在此萌芽和滋養。在集市上,你可以自由地辯論、和不同的人對話、相互啟發、見識到新鮮的事物。荷蘭的Agora學校正是為學生打造的一個自由學習的“集市’’空間。
什么是“Agora”?
學校創始人Rob Houben對此有著這樣的描述:
它像哈佛大學……世界上所有知識都觸手可及的地方。
它像冥想殿堂……讓你感到舒適自在,并在那里尋找自己的價值。
它像創意工廠……在這里可以制作和嘗試你能想到的一切:繪畫、焊接、平面設計、3D打印……從烹飪到編程再到制造機器人:只要你能想象,你就可以做到。
它像集市…… 在這里你可以看到很多新事物,結交朋友并互相啟發、辯論和互動。
它像迪斯尼樂園……一個讓你感到快樂、驚奇的地方,最重要的是:工作人員歡迎、支持和挑戰你!
Agora的項目式學習
與紀錄片《極有可能成功》中的美國學校High Tech High相比,它們最大的共同之處就是 “Project Based Learning——項目式學習”。
Rob Houben說:“我們給孩子們玩的機會,因為當孩子們玩他們感興趣的東西。你不用教他們,也不用管他們?!?/p>
關于Agora的項目式學習:
1、項目準備
你想學什么?你的才能、興趣和抱負是什么?你可以把世界上一切值得你去研究的東西作為你個人學習的起點。導師會支持和協助你的學習過程。
在項目開始前,導師協助孩子思考,比如:
這個項目中你會學到什么?
你的預期結果是怎樣的?
你想要和誰合作以達到理想目標?
這個項目要多久完成?
你需要學校提供什么樣的支持?
……
準備完畢后,學生演示項目計劃,解釋不同步驟中,需要誰的幫助、在何處獲取知識和信息。
2、執行項目
準備充分了,學生就開始執行項目。執行過程中,學生要持續記錄:
獲得了什么信息;
遇到了什么問題,如何解決;
明天和下一個階段的目標。
如果是實體創造,還要用照片和視頻來記錄創作過程。
3、展示項目
在項目的結尾,學生進行成果展示。有很多展示的方法:錄制視頻、制作海報、論文寫作、或者用雕塑與繪畫來展示。
導師、同學和家長,都會被邀請到孩子的工作間觀賞展示,并一起討論和反饋。
4、復盤
項目結束后,學生和導師有“復盤談話”,回顧所遇到的挑戰和困難、分析成功或失敗的原因,討論提高了哪些技能,以及如何在下一次挑戰中使用這些技能。
Agora盡最大可能,創造學生和真實世界工作者緊密互動的機會,把學習和工作之間的界限縮減到最小。
重新定義教室
在Agora,沒有傳統意義上的教室,取而代之的是共享學習空間。在這個空間中,有各種工具、書籍、海報、項目半成品等。桌椅散落在各處,每個學生擁有自己的筆記本電腦和用于演示的電視。
在學習空間里到處體現著學生的個性化設計,比如千奇百怪的書桌。學校鼓勵學生自己對書桌進行個性化定制,這也是學習的一部分。
Agora招收12~18歲的學生,但并沒有按年齡劃分的班級。每個學生有自己的學習進度,不同年齡的學生也可以在同一小組學習。
Rob Houben說:“我們不把學生放到所謂的學校、教室,而是把學生放到學習環境中。他們不分年齡組,因為一旦分年齡組,就是在追求一種‘平均’。而且不同年齡、不同背景的人在一起工作,這也是校園之外的世界?!?/p>
重新定義課程
“忘記要‘教’什么,一切從‘學’什么出發”,是這所學校的教育宗旨。Agora設立的初衷是為了打造一個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并公平地對待學生之間差異的學習環境。
在Agora,沒有統一的課程,學生完全采用項目化學習方法。學生的學習任務是一個個項目,或者說是一個個挑戰。學生在項目中研究、質疑和尋找五個世界,分別是:科學世界、藝術世界、社會世界、道德世界和精神世界。
學生一天的學習生活從早上9點的dagstart(荷蘭語,意為“一天的開始”)開始。在這段時間,學生們需要弄清楚今天的任務,然后向全班展示今天的計劃,其他學生進行點評和提出建議?!澳阆胍獙W什么?做什么?”這是每個進入Agora的學生都需要思考的問題。
在dagstart之后,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進度進行各自的項目。地點可以是在任何場所,例如木工車間、金屬車間、紡織品車間、廚房或計算機房等。
午飯之后有一段“安靜時間”,供學生閱讀或思考。之后依舊是項目時間,直到一天結束。大部分時候都在下午3點結束,待得久一點是可能的,有時也是必要的,比如去上體育課。
隨著年齡的増長,學生可以靈活自主地決定上學和放學時間,以更好地契合自己的項目進展。
重新定義教師
在Agora,學校里的教師被稱為“教練”?!敖叹殹钡娜蝿詹⒉皇菫閷W生提供正確的信息,而是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學習和自我探索。
“教練”負責引導學生設定個人學習目標,用提問的形式協助學生思考。在項目進行過程中,“教練”是觀察者。
除了專職教師作為“教練”外,Agora還會聘請校外的專家作為兼職導師來指導學生,同時也鼓勵學生家長參與到學生的學習中。
重新設計評價
對于學生的成長記錄與學習評價,Agora也有一套結構化的評價體系。學生所做的都必須轉化為切實可行的任務,并且要有明顯的“足跡”。任務的結果必須是具體的,例如報告或視頻等。這種“足跡”起著雙重作用:首先,使教師能夠幫助學生評估任務的完成度;其次,個人的記錄對于全體學生是公開的資源,個人的研究和數據記錄也可以為其他學生提供幫助。這種記錄如同鼓勵每個學生寫一篇關于自己研究主題的維基百科小文章。
雖然在Agora沒有考試,但是作為一所公立學校,所有學生需要參加國家統一考試,才能獲得高中文憑。因此,學生在Agora的最后兩年,也需要在專門教師的指導下備考。
Rob Houben說:“現在Agora還很年輕,偶爾需要回歸傳統教學以迎接考試,他希望隨著學校的發展,將來能夠通過項目式學習實現所有備考需要?!?/p>
結 語
Agora重新定義了傳統意義上的學校概念,為學生提供探索自己愛好的自由,并提供個性化輔導,幫助學生完成整個學習之旅。從2014年起,在荷蘭、比利時已經建成14所Agora學校,或許用不了多久,自由的“集市”之風會蔓延至全球。
參考資料
① 荷蘭Agora學校:為學生打造自由學習的“集市”空間,劉慕潔,上海教育
② https://hundred.org/en/innovations/agora#8345b5bf